旗袍演化进程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通常认为在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 至于具体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对比较含糊 周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报等资料推断,所谓旗袍在其时的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 事实上,以当时上海的新闻界对社会现象敏感程度,一种新式样的风行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的出现提供了佐证 在作为旧帝都的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 因此,将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当为合理 以周锡保先生《中国古代服饰史》为代表,认为旗袍即是从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发展而来 但也有学者认为:“民国旗袍虽然具有类似于旗女之袍的形式,却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义,如果完全认为民国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发展而来,未免有失偏颇 ”清代旗女袍服清代旗女袍服以袁杰英教授《中国旗袍》以及包铭新教授《中国旗袍》《近代中国女装实录》为代表,认为旗袍和旗装袍有一定继承关系,但同时认为旗袍的源头应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装或先秦两汉的深衣 江南大学崔荣荣教授也在著作《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中说:“有些人质疑旗袍是满族服饰……我认为这些认知是片面和表面化的,汉族的袍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满族的袍和褂的历史渊源又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 ”国学大师章太炎亦认为:“昔诸葛亮造筒袖铠……满洲之服,其筒袖铠之绪也 ”将满族服饰的源头追溯到三国时期的蜀汉服饰 秦汉深衣汉服秦汉深衣汉服以王宇清《历代妇女袍服考实》为代表,认为中国妇女所穿的袍,远溯周、秦、汉、唐、宋、明时代,并不是只有在清代旗女才穿袍服 他认为旗女之袍对民国旗袍有影响,但不认为二者有直接继承关系,因此认为民国旗袍称之为“旗”袍并不合适,所以他倡导旗袍改名为“褀袍”,并把“台北旗袍研究会”改名为“台北褀袍研究会” 多年以来,台湾服装界人士一直呼吁为褀袍正名 以卞向阳教授《论旗袍的流行起源》为代表,认为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 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同时又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构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于中国传统袍服,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新时尚流行和服装审美的特点,可为中西服饰交融的设计典范 他同时认为“旗袍”名称的起源是一种“误称”,因为较早倡导旗袍的群体都是都市中受西学影响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的新女性、学生等社会群体,她们绝大多数是汉族人,她们的祖先在清初经过流血抗争才为汉族妇女取得不穿满式服装的权利,她们不可能去复辟帝制时代的、还是异族压迫者的服饰,所以旗装袍在民国复辟的条件并不具备 而民国之时“旗袍”的称呼之所以最终会流行开,是因为整个清代,汉族女装依然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制 除了贵族命妇礼服外,寻常女子一般并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论贵族女性礼服还是寻常女子的日常服饰却都是袍服 因此在长达近300年时间的潜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经习惯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历史记忆,所以在民国旗袍开始出现的时候会给普通人一种这是“旗袍”的联想 实际上民国旗袍首倡群体并不承认“旗袍”这个称呼,而是“只叫它做长衫、长衣或长袍,与男性服装混为一词,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国日报》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议改称‘中华袍’ 又有人提议叫作褀袍的,但兜兜转转的,最后还是叫回旗袍了 ”据《“旗袍”和“褀袍”称谓考证》考据:民国官方文件、信函、公文以及学校教材中尽管出现了与时传“旗袍”一致样式的服装,但并没有出现“旗袍”称谓而是多用“女子礼服——衣”等称谓 因此“旗袍”的称谓并非官方称谓,而是缘起于民间约定俗成的通俗叫法 认为旗袍源自袄裙 1940年1月《良友画报》记述短袄长裙经过旗袍马甲的演变,最终形成旗袍,民国学者曹聚仁、李寓一也持有同样观点 认为女子穿旗袍是蓄意模仿男子着装、醉心于男女平权的结果 旗袍其实原指清八旗妇女的长袍 “旗袍”是指民国出现的旗袍,还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在内,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起源样式一样在学术界颇有争议 众所周知,旗袍在文革期间被当成“四旧”“封、资、修”的象征进行批斗备受冷落,对于旗袍的研究在学术界成了禁区,一直到了改革开放后对旗袍的研究才在大陆学术界才逐渐多了起来 改革开放后早期,基于政府提倡的“中华民族是一家”政策,同时为了证明旗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贵的出身,研究旗袍是学者有意识地把民国旗袍和清代旗人服饰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联系起来 “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观点并非特别之多,但也自成一派 ”比如《辞海》中有关于旗袍的注解:“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 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 ”例如郁风的观点:“旗袍,顾名思义,是指清朝满人入关前后八旗妇女的衣袍,即以满蒙为主体的关外妇女的常服……这种旗袍主要在北方流行,南方妇女仍多数沿袭明朝风俗习惯穿着较长的上褂,下露长裙 ”又例如袁杰英的观点:“旗人的常装与军装不同,一般是袍服,……一直是以简约的直身为基本样式,均称旗袍 ”“旗袍在清代是男女通用的衣着,只是在穿着风格上略有不同,官制与民用在选料、配饰方面加以区别而已 ”但是“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观点,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受到质疑 “在整个清代浩瀚的文献中,‘旗袍’一词从未出现,在清代旗人称呼自己所服袍服为旗服或旗装,满语称呼为‘衣介’ 旗袍二字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意义词出现,最早见于1918年沈寿口述,张睿笔录的《雪宦秀谱》一书中:‘绷有三:大绷旧用以绣旗袍之边,故谓之边绷’ 这里的旗袍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指代某种刺绣服饰的名词 ”当今学术界主要的观点认为“旗袍”指民国旗袍,在民国时期发展成熟并形成较稳定形态的女子袍服,下面列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周锡保在其著《中国古代服饰史》一书中认为:“满族妇女的长袍……这种长袍开始时极为宽大,后来也渐变为小腰身,其时间已接近于辛亥革命前夕 这种长袍,到后来却演变成为汉族妇女的主要服饰之一,即后来称之为旗袍者 ”包铭新在其著《中国旗袍》一书中也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旗袍的内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丰富的多 广义的可以说旗袍经历了清代旗女之袍、民国时期的新旗袍和当代时装旗袍三个时期的发展,其中以民国时期的新旗袍最为典型也最为重要 狭义的说,旗袍就是民国旗袍,当然也可以包括民国以后基本保持民国旗袍特征的旗袍 ”卞向阳在其《论旗袍的流行起源》一文中说到:“所谓‘旗袍’,指衣裳连属的一件制服装(One-PieceDress),同时,它必须全部具有或部分突出以下典型外观表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的细节布置,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 尽管有观点认为旗袍包含清代旗装的袍和民国女性的袍,但是通常意义上的旗袍,一般是指20世纪民国以后的一种女装式样 ”在民国时期的杂志上,也有许多关于“旗袍”概念的讨论,如1937年《现代家庭》杂志上署名昌炎的作者撰文“十五年来妇女旗袍的演变”中写到:“什么是旗袍,可说是民国纪元后适合新时代中华女子经变演出来的一种新产物,也可以说是,中国女子仿制以前清旗女衣着式样的一件曾经改制的外衣 ”民国旗袍风行的原因,有众多学者和当时的媒介认为,民国初女子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效仿男子穿长袍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汉族女性自汉代后,服饰逐渐只穿“上衣下裳”式,俗称“两截衣”,穿袍服几乎成为男性的专利 女性穿“两截衣”也被成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压迫的象征,被视为封建礼教迫害歧视女性罪证的《女儿经》中就写到:“为葚事两截衣女人不与丈夫齐,百凡事体须卑顺不得司晨啼母鸡 ”民国建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西方文化与思想的大量涌入,国家饱受列强侵略和军阀战争之苦,思想先进的年轻人积极学习西方,特别是女性勇敢地追求解放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当时爆发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以年轻人为参与主体的社会运动,为当时女性寻求思想解放和平等权利提供了巨大推动力 有许多学者在研究旗袍的缘起时,也是站在当时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比如吴昊的著作《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1911—1935)》一书 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还有WESSIELING 张爱玲女士就曾在《更衣记》里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 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王宇清先生也持有这种观点:“旗袍,这后来流行大半个世纪的女装,却原来竟是新潮女子们争女权争平等的副产品呢 ”1920年《民国日报》刊登朱荣泉写给楚伦先生的信,讨论女子着长衫的文章——“女子着长衫的好处”,“长衫”最初是广东一带对男子长袍的称呼,可见当时上海地区女子着长衫者已经不罕见 经过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女子放足、剪发运动,女性的解放到了20年代中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伴随女权运动的发展,女子服男子长袍的现象在全国也越来越普遍 北京的报纸载文:“如今的女子剪发了,足也放了,连衣服也多穿长袍了 我们乍一见时,辨不出他是男是女,将来的男女装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 ”不仅北京如此,“在广州通衡大道之中,其穿长衫之女界,触目皆是 ……而无论贫富贵贱之家,若系女界之年少者,一若非具备一长衫,即不足以壮观瞻 ”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年轻女性着男子长袍已是成为一种风气,但是在当时舆论之中并没有太多的鼓励,反而批评者不少 到了后来,北伐胜利之后,旗袍便己经完全恢复了女性的气质,很少再能见到服男子长袍的女性了 民初服男式长袍的女性民初服男式长袍的女性在浓厚的清朝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代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 清代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尽管有观点认为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旗装,但旗袍并不是旗装 旗装是满族绵延的民族服饰 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下摆不开衩,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 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 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 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 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 清代旗装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民国时期旗袍民国时期旗袍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清朝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国传统袍服在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 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 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 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 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 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 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 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说明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 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 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 ”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 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 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 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 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 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 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 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 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 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的 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 旗袍的样式很多,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 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 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 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 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 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在20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以及无袖长马甲 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 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 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 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 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 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 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 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 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到1956年,据说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 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文革”前夕,王光美随刘少奇出访四国,穿过旗袍,到后来文革期间被当成罪遭到被红卫兵批斗 最能体现这种女性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照说当年大受喜爱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它,在八十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新时代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 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 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 随着传统文化重新被重视,旗袍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不但领导人夫人、女性外交官员在外事活动中身穿旗袍,在中国举办的历次大型国际会议和体育盛会礼仪小姐的服饰也多选择旗袍,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中国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亚洲运动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5年,旗袍被作为广东真光中学校服;2018年,旗袍被作为真光小学校服 此外,广州市满族小学也有旗袍款式校服 近年来,不少助考、送考考生家长穿着旗袍为自己孩子助威,寓意“旗开得胜” 早在1933年,中国旗袍就曾在芝加哥世博会上获银奖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组委会曾定制了60套缂丝旗袍作为中国政府赠送各国元首夫人的礼物,每件价值十万元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各国驻上海总领事夫人也曾身穿旗袍参加慈善义演 外国游客来上海,常常将订做旗袍作为第一个节目,视之为中国元素代表 媒体报道过美国观众穿旗袍观看中国文化节演出 法国著名服装设大师皮尔·卡丹曾说:“在我的晚装设计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的旗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瑞典女运动员出场服装选用的是中国旗袍式样,超过10位各国奥运冠军要求做一件中国礼服——旗袍用于自己的婚礼 对海外明星,公众场合穿旗袍也许更多是为自己添加异国情调 中外媒体曾发布过伊丽莎白·泰勒、帕丽斯·希尔顿、凯莉·米洛、艾玛·沃特森、詹妮弗·洛佩兹、滨崎步的漂亮旗袍照 好莱坞巨星詹妮弗·洛佩兹、英国超模凯特·摩丝、妮可·基德曼、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席琳·迪翁的旗袍风采更可以证明旗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现总理李显龙父子的夫人都以旗袍作为礼服,新加坡历代华裔的总统夫人都以身着旗袍彰显华裔身份 越南官方认为越南传统服饰AODAI(奥黛)源自中国旗袍 马来西亚2006年8月29日发行了一套马来西亚各族传统服饰的邮票,其中的华族女性服饰为旗袍 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衩,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 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 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 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 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当今时代 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 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诞生最初的民国旗袍的 在上海诞生的证据虽不甚确凿,但依旧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旗袍历经百年的演进,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 20世纪30、40年代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样式变化多且非常丰富 旗袍的襟、领、袖、裙摆等部位风格别样:襟有圆襟、方襟、长襟等;领有上海领、元宝领、低领等;袖子有长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还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镶、绣、滚、荡各种纹样,十分别致;裙摆除了长短变化,还增加了鱼尾形、波浪形等裙摆款式 中国旗袍的领式经历了交领、矩领、直领、盘领、圆领、立领等变化 旗袍的领型花样百出,领的高度先高后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领风气之先,流行起“元宝领”,领高可直抵腭下,继而至耳,拢住下巴,美化了脸型 旗袍的领型由高到低,低领成为流行趋势,并慢慢向无领发展,女学生爱穿无领旗袍,因为样式新颖、俏皮,引得社会上的其它女性也纷纷效仿 旗袍的领型有元宝领、圆领、方领、低领、凤仙领等,还有水滴领、V字领、连立领等款式 为了保证旗袍的领是硬挺的,师傅用浆糊将白布浆硬,放入领内 有些高级面料制成的旗袍,在低于领口处,手工缝上一条刮浆白棉布,便于拆洗 中国袍服从商、周开始就习惯使用开襟形式,而且大多是右衽 旗袍衣襟的款式多种多样,包括单襟、双襟、斜襟、直襟、曲襟、琵琶襟、中长襟、如意襟、大圆襟、双圆襟等 在制作旗袍上,双襟比单襟复杂,双襟旗袍在视觉上更显美观、高贵 旗袍袖型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型、窄袖型、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等 袖型的花样常随潮流而变化,时而流行长袖,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袖,短至露肘,这些都体现了女性对美的孜孜以求 20世纪20年代,旗袍袖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倒大袖的出现,袖长至肘部,呈喇叭状,袖口滚镶锯齿形、波浪形、线香形的边,或是衬着白色蕾丝花边 在1927年的北洋画报上,曾刊登了一幅时装插画,画面上的女子已经穿起时装化的倒大袖旗袍,腰身略宽松,面料华美 到了20世纪30、40年代,旗袍收腰明显,展现出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袖子时而细长,长过手腕,时而短至肘部,甚至有的袖长至肩下两寸,还有一些旗袍直接省去袖子 袖子在装饰上求新求异,出现了荷叶袖、开衩袖、镶蕾丝袖等款式 旗袍的裙摆有宽摆、直摆、A字摆、礼服摆、鱼尾摆、前短后长、锯齿摆等 裙摆的变化与旗袍腰身的变化有着紧密关系 清代满族女子的旗袍不分上下,一件通身,长过脚踝,腰线较高,裙摆又宽又长,遮盖了女性的曲线美 随着旗袍腰身的变窄,裙摆也变得平直 20世纪初期,旗袍的裙摆悄然发生了变化,透过老照片和老广告可以察觉到旗袍的裙摆变短了,鞋子甚至小腿都露在裙摆外面 20世纪20年代,上海流行起一款新式旗袍,类似无袖的马甲,罩在短袄外,后来长马甲与小短袄合成一件,长至腿部,大袖口,造型仍是直线型,腰线较低,曲线不明显,下摆至膝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流行短旗袍,下摆稍过膝盖,裙摆收紧,凸显出腰部曲线 20世纪30年代中期,来自欧美的高跟鞋开始与旗袍搭配,改变了旗袍的流行风尚,裙摆渐渐加长,精巧的高跟鞋更增加了旗袍的美感,使女性身材更显纤细袖长、性感动人 随着旗袍下摆加长,开衩也越来越高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些自省自觉的女子开始提倡低开衩,开衩仅到小腿,裙长也发展到了极致,盖住了双脚,裙边及地,被笑称“扫地旗袍” 抗战爆发后,各界女性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了行动方便,裙摆逐渐变短,开衩也逐渐升高 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在国际时装舞台,还是日常工作和生活,旗袍以多变的姿态展现着女性美,演绎着别样的东方风情 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 现代常见的旗袍织锦缎,图案为传统的中国纹饰如双鱼、富贵花、梅花等,还有以中国水墨画手法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的手绘旗袍 旗袍曾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四月十六日国民政府颁布的《国民制服条例》中被定为国家礼服 《国民制服条例》第二条(女子礼服)规定:“一、衣:式如第四图,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之中点,与裤下端齐,袖长过肘,与手脉之中点,质用丝麻棉毛织品,色蓝,钮扣六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曾于1950年7月12日下午召集即将赴任的大使黄镇、耿飚、谭希林、王幼平、彭明治等开会,建议外交官夫人们(服装)以旗袍为主 国服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3年第13期发布《外交部关于参加外事活动着装问题的几点规定》中建议,“男同志着中山服,女同志最好穿旗袍或长裙” 各地“公务员着装礼仪”规定也建议女性公务员以旗袍为正装礼服 不但是女外交官,新中国很多第一夫人出访外国也选择穿着旗袍,如刘少奇夫人王光美、邓小平夫人卓琳、胡锦涛夫人刘永清、习近平夫人彭丽媛等等 陪同习近平参加澳大利亚G20峰会的彭丽媛陪同习近平参加澳大利亚G20峰会的彭丽媛改革开放后中国举办的历次大型体育盛会或国际会议,礼仪小姐都身穿旗袍,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01年APEC会议上海峰会;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2014年APEC会议北京峰会等等,这和在日本礼仪小姐穿和服、在韩国礼仪小姐穿韩服、在越南礼仪小姐穿奥黛、在欧美礼仪小姐穿西服行为协调一致 在中国的日韩料理店、寿司店,服务员一般都身着日韩国服和服、韩服,同样的,在中餐馆或者代表国家形象的餐饮业,女服务员们一般也身穿中国旗袍,如钓鱼台国宾馆 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总经理助理孙丹祥2004年11月11日做客外交部网站“外交论坛”时透露:“因为国宾馆的女服务员都要穿旗袍,对身材要求也很重视 我们服务人员基本上从全国各地选拔,由地方政府协助招聘,不在社会上招聘 ”2007年,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将汉服立为国服,之后关于中国国服的讨论逐渐兴起,主要的讨论点为旗袍与汉服,讨论范围还包括中山装、唐装等 2009年,十一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李延声提议设计中华服作为国服 2011年,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管的电视制作和传播机构——视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了纪录片《国服旗袍》,记录了旗袍的前世今生 经过对数千年中国袍服演变的了解,对“旗袍”一词提出质疑 邓丽君邓丽君受清朝旗人袍服影响,从民国开始将女袍统称为旗袍,受当时环境影响,一般人都知道满清时代的旗人妇女有其特有的旗袍,而误认为汉人妇女只服裙装,不同于旗人 于是今人皆曰裙是汉人妇女的服装,却不知两三千年来中国的妇女们本是袍、裙兼施,以袍形长衣为传统的礼服,但因时代变迁,便有袍裙夹杂的纠葛,亟待澄清 台湾就曾针对旗袍的问题有过一场正名运动,将对近代汉籍女袍之名旗袍正名为旗袍 去其歧义,取其吉祥之意 顾证名实,澄清讹误庶几名归实至,顺理成章 中国妇女有多种袍服,上下两三千年一脉相承,更不应只以旗袍一词涵盖一切 台湾中国旗袍研究会主席王宇清就曾发起正名运动,改旗袍为旗袍,并呈报官署,获得批文 其理由如下:“一台市店招已有大部用了十余年旗袍 二祺为吉祥之意 为何必改旗袍为旗袍,因中国妇女之袍服,乃两三千年来的古礼,而旗袍一词起源甚晚,只三百余年,和可当三千年女袍之实 在这旗人所穿之旗袍有其固有之款式,且较固定,而中国数千年的女袍多姿多彩,远非旗袍所能望其项背,则旗袍之实又何可称其名 因此,必得旗为祺 又说为何不只称袍或女袍,因袍缺少女性的专属词性,女袍不习惯不顺口,无可行性 如果不改,则名不副实,更且旗、祺、褀乱成一片,莫衷一是 且先例很多,如缂丝之缂丝,缙绅之缙绅等 ”其实旗袍改名祺袍在1974年元旦就已经开始,这一天中国旗袍研究会举行成立大会于台北市 改旗为祺一致通过,立即著为会章条文,呈报主管官署核备 遂成定案,明载官籍 就袍服的演变过程看,袍服的演变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文化的交融史 北朝后期流行的袍服的圆领就是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而产生的,袖子从宽松到紧窄更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服饰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 衣身的宽舒到紧身适体更是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总体而言,中国袍服的演变就像中国民族的演变一样,是汉族不断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的结果,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传统的袍服演变基本是以汉族主流袍服款式为主,吸收其它民族好的元素而成,而今受西方文化影响深重,本末倒置,直至基本将传统的全部丢掉了,文化的丧失对于一个民族无疑是一场重大的灾难 呼吁对传统的传承,对传统服饰的传承无疑是每一位华人应有的责任,这需要民众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普及、执政者对服饰文化的重视、及文艺知识界的倡导 民国文化女性的名字,总伴随着她们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吴健雄、吴贻芳、林巧稚、阮玲玉、周璇、张爱玲、林徽因、萧红和丁玲等 珍贵文化遗产——苏州评弹的女演员的服装也依然是旗袍,其它传统说唱艺术如大鼓和评书等也多以旗袍为女演员传统服装 历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华裔小姐、亚洲小姐和广州西关小姐选举中,她们期间或最后必定会穿旗袍 以旗袍为卖点的电视剧和电影则不断出现,比如著名的《花样年华》《色·戒》等 2015年5月16日,由中国旗袍会发起、全球420个分会响应的旗袍秀在全球范围内展开,15万华人身着典雅的旗袍,挑战人数最多的旗袍秀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1、海伦·福斯特·斯诺是《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的遗孀 此书记录了他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时期的会晤 一九三一年海伦第一次去上海时,年仅二十三岁 海伦的好友波莉在全美到处为中国为“工合”筹款,宋庆龄得知后送了她自己的旗袍并嘱咐波莉在全美各地演讲时穿上 斯诺夫妇到达菲律宾继续为中国为“工合”筹款,波莉将旗袍又送给了斯诺夫妇 1998年3月17日,58年后,这件漂亮的旗袍从美国回归中国,回到了北京后海北沿四十六号“宋庆龄故居” 青年时代的宋庆龄青年时代的宋庆龄2、宋美龄衣橱内的旗袍件数,大概现今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无人出其右者 宋美龄的旗袍件数多,和有一个勤奋的裁缝师傅,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 这位裁缝师傅叫张瑞香,是一位男性裁缝师 张瑞香所以受到宋美龄那样爱护的原因,无非是因为手工细巧、忠心耿耿 张瑞香几乎每天都在不停赶工,为宋美龄制作旗袍,他大约每两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做好后,张瑞香就把新旗袍捧到宋美龄面前邀功 宋美龄一般只是大略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橱里妥为保管,然后便再也没见她穿过,因而,宋美龄的旗袍大概穿来穿去,总是那几套,不会有太多的更换 张瑞香除了过年除夕那天休息外,其它时间都在做衣服,而且只为宋美龄做;加上一些大小官太太们为了投其所好,送宋美龄的东西多半有衣料,这些绫罗绸缎,就够张瑞香一年忙到头 宋美龄的超大型衣柜,便成为世界最大的旗袍储藏室 宋美龄与旗袍宋美龄与旗袍3、蒋介石曾反感洋儿媳(蒋经国白俄罗斯族妻子蒋方良,原名菲娜·伊巴提娃·瓦赫瑞娃,俄文为ФаинаИпатьевнаВахрева)不穿旗袍拒绝见面 4、旗袍是张爱玲毕生的最爱,曾经给张爱玲做过旗袍的师傅回忆:“我为张爱玲做过多少件旗袍,具体数字记不清了,但每件旗袍都是“按图施工”的 如她冬天穿的旗袍,有绒夹里、领头不能太高太硬,因为她说:“旗袍领头高而硬,把头颈撑得笔直,坐着写作很不舒服 ”紧身、窄长袖、两侧开衩至膝部 外加一袭“海虎绒”大衣 春秋季喜欢穿低领、束腰带的“旗袍裙” 而她画的夏季穿旗袍样式,如“无领、短袖、衣长至膝盖”称之为“风凉旗袍”的款式,应该称之为“连衣裙”了,而且一直流行到当代 张爱玲老式旗袍张爱玲老式旗袍张爱玲曾经言到:就是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