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萧红/鲁迅:戏中戏与“周遭世界的鬼祟跳嚣”
萧红对创作话语权极其敏感和珍视,对文学近乎宗教的信仰,使她每一次创作都试图给人一个惊喜。居港期间的四幕哑剧《民族魂鲁迅》是萧红应“文协香港分会”戏剧组邀请,于短时间内推出的一部戏剧。时间的紧迫性并没有限制住她的创作灵感,《民族魂鲁迅》称得上萧红创作生涯中又一标新立异之作,印证了她艺术实践的独立态度,即不仅写小说,就是制作戏剧,也表现了独特的话语权,丝毫没有从众心理。从她写在该剧发表时的提示——“剧情为演出方便,如有更改,须征求原作者同意”[3]一语来看,萧红对这部剧本的创意相当重视。
哑剧(Pantomime)与话剧一样,是引进的外来剧种,指不用对话或歌唱而只以动作和表情表现剧情,并配以适当的布景和剧情介绍的戏剧。根据剧情要求,有的哑剧也勾白色的滑稽脸谱,以追求戏剧效果。Pantomime在英语中,作为动词也意指打手势,可见译成哑剧也是有理由的。哑剧可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的剧场演出,其中一个称为Pantomi-musr的戴着面具的角色则用舞蹈以及形体动作介绍演绎的剧目。通俗地讲,哑剧实际是利用人物动作、表情、布景等表现手段推动剧情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想象、联想的视觉艺术审美过程。尽管起源于古代希腊、罗马,由于象征元素是哑剧的主体构架语汇,因而从艺术形式上较接近20世纪兴起的西方现代派艺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