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胜利以后,曾经在一个战壕里携手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国民党、共产党,却相煎何太急,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唯一一个通过内战争夺政权的国家,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智、信”理论,再次暴露出虚伪、阴险的嘴脸,导致了民族内部搏杀的大悲剧。太平轮大海难,不过是这一悲剧时代的悲剧之一。不知道,当年是否有比较客观的沉船统计,只知道,沉船在当年已是家常便饭。在太平轮沉没之前,有江亚轮大海难、吴凇江邓鉴轮与新瑞安轮相撞事故等前车之鉴;太平轮沉没后5天,祥兴轮与一艘葡萄牙货船相撞,葡萄牙船沉没,只有23人幸存。
1951年,太平轮遇难旅客纪念碑在基隆港东16码头竖了起来,上面的碑名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每年的1月27日,都有幸存者、罹难者遗属等来到纪念碑下凭吊,抒发内心挥之不去的哀思。人们很希望到舟山群岛,到白节山海域,组织海祭活动。但在两岸隔绝的情况下,这一愿望无法得到满足。
正如文史学者谭端感叹的,“随着太平轮的沉没,同样沉没的还有集体记忆。两岸分治,对新中国来说,这批人是投向敌人怀抱的剥削阶级;对台湾几百万幸存的逃难者来说,太平轮只是他们不愿再回首的悲惨经历之一。这个民族总是不愿面对真相,总是闷头勇往直前没有时间回首,不肯停下来舔一舔伤口,想想下一步,该如何才不会在到达目的地的同时也撞得头破血流。事实上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有太多灵魂需要安慰,所以伤痕书写对我们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