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17]
从本质上讲,鸦片战争以后形成的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本来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在它以往成长的过程中,曾经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的因素。汉以后对佛教文化的吸收,明末清初对西学的接纳,都是显示中国传统文化兼容性的重要例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逐步意识到自己固有文化的落后,越来越多地把目光移向西学,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东西。而这种学习既不同于明末清初时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又不同于汉代以后东土对佛教的汲取,具有自己的历史特点。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晚清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不仅追求执着,而且还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广阔胸怀和不甘落后、赶超世界先进的民族自信心。